泰国网

标题: 一场疫情,让在泰国的中国人,变得更中国了 [打印本页]

作者: 泰国网运营小猪    时间: 2021-11-29 10:48
标题: 一场疫情,让在泰国的中国人,变得更中国了

在这个时代,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就像是一棵移植在荒漠中的球茎,当来自祖国的养分充盈,它便生长;当水源衰竭,它便枯萎。

曾几何时,我们一直这样以为。

但是,当干旱袭来,水渠干涸,这株植被所发生的异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生存本能驱使它改变,它左冲右突,辗转腾挪,为了汲取养分而将根系深深地插入地底,变成另一种更为坚韧而低调的植被,等待着时机,卷土重来。

陌生,而又仿佛似曾相识。

说不清是基因突变,还是返祖归真。


(, 下载次数: 91)


大旱之年,最常见的形态,是蛰伏。

疫情之后,中国客户通往泰国之路阻绝,人没了,钱也就少了。

那些在泰经营的“中国掌柜”们,也跟随消失的客户一道,逐渐从物理上消失在了泰国的地平线上——不是没了,而是回了。

剩下的中国人,就只能猫着,撑着,以及……换一种方式撑着。


(, 下载次数: 99)


在老唐人街,《新中原》老报馆的后头,有一家餐馆,名字十分俗气地用“香港”来命名。

不是说香港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在曼谷,以“香港”为名的粤菜馆实在太泛滥了。

菜,就是最常见的广式茶点,海鲜,以及北京烤鸭(泰国粤菜馆的标配)。你要说味道有多么了不得,自然也不至于,但是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 下载次数: 93)


华人老板W,自己做海鲜生意,在疫情之前的主业,是给曼谷各种贵得吓死人海鲜酒楼送鱼虾,开饭馆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随便消耗一下尾货。

疫情来袭,那些贵得吓死人,主要以中国老板及“高端游客”为生的大酒楼,一个接一个地关门了。

于是“副业”成了主业,粤菜馆反倒成为了少数能够维持的生意。


(, 下载次数: 92)


疫情时代,饭馆也不是什么稳妥生意,今天“禁堂食”,明日“禁卖酒”,能开张就算不错,赚钱不赚钱的随缘就好。

客人,只剩下了先前的四分之一,于是员工也裁掉了一大半,剩下的房租加人工大约每月30万铢,与营业额基本抵消。

寻常巷陌之间,灯火阑珊之处,装修得像酒吧一般的菜馆,像曼谷城中无数个粤菜馆一样平凡而寥倒。

时常有三两华人、大陆人入座,轻声点菜,低语清谈,少了茶楼的喧嚣,更多了一分寂寞


(, 下载次数: 91)


像这样的中餐厅,代表着泰国中餐馆,乃至中国人生存的现状和缩影。

他们生存的方式很简单——顶,寄希望于像一棵冬眠的植物一般硬生生熬过这段日子。

但是,我并不是要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被重复过很多遍的,关于失败与压抑的叙事。

我要讲的,是生机。


(, 下载次数: 93)


比“坚持”要更可贵的求存,是“转型”。

比如,各种食品外送业务。

不光是那满大街的外卖骑手(那已经是泰国曼谷基本市容市貌的一部分),而是更奇特的东西,是当地华人微信群、外卖平台上涌现而出的“生鲜邮购”。


(, 下载次数: 92)


一夜之间,在每一个微信群里,都能看到有人在“卖菜”。

最有名的,似乎是一个“泰北生鲜团购群”(大概是这个名字),一度加满了不知多少群,并且衍生出了一批业务种类上的模仿者。

他们当然不是一般的泰国菜市场上的货色,而是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一般市面上寻不到的东西。

泡菜、酸菜、腊肉、扣肉、羊肉、土猪肉、盐焗鸡、老干妈、饭扫光……

经过两年的流失,仅存于泰国的几万中国人,硬生生地养活起了一个新兴的,具有中国网络特色的食品采购小圈子。

闲在家里的中国姐们,不敢出门的华人白领,精力旺盛的家庭主妇,各种国际学校的妈妈群,大使馆附近公寓小区的业主群,一传十,十传百,在微信群上聚众团购。


(, 下载次数: 92)


许多中国人,无论他原先赖以生存的业务是什么,都开始纷纷加入到了“微信卖菜”的行列中,从泰国南北边疆的华人聚居区,弄来中国西南特色的食材,照顾吃腻了泰国菜的中国侨民。

而作为这一“中国人卖中国菜”的升级版本,各种“中国超市”,以及两家名字起得腾云驾雾的APP平台,在风投的加持下,在曼谷展开激烈的厮杀。

在2019年,想临时起意在曼谷享用一包湖南腊肉或者广西螺蛳粉或许还略有难度,到了2021年,便已经变得没有任何难度可言。

只要你是中国人,是华人,懂汉语并且手机上装有微信,可以通过一百种方式和路径买到一个中国三线城市的中型超市里能买到的几乎所有东西。

说起来,有些违反常理。

但是,在疫情之后,在泰国的中国人的生活,似乎变得更“中国”了。


(, 下载次数: 94)


除了吃,就连专为中国人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似乎也迎来了一次业务的小起飞。

在中国商人理论上的寒冬之中,仍旧有人,在为终将到来的复苏做准备。

于是,中国资本开始在泰国抄底,购买廉价甩卖的酒店、度假村、公寓、土地,并购公司,在一片退潮的干涸中,为将来的逆袭提前卡位。

而这些抄底、出售、过户、并购、注册的业务需求,竟让本来就算不上太拥挤的泰国中文法律工商类事务所,迎来了一次小小的回暖。


(, 下载次数: 92)


最艰难的岁月里,依旧有人逆袭,并且逆袭成功。

不断有崭新的产品——来自中国的,大陆同胞司空见惯,海外侨胞看着新鲜的日常消费品、电器、在线课程——登陆泰国,被一些勇猛的中国人买下泰国代理权,在曼谷从无到有,开枝散叶。


(, 下载次数: 89)


有一次,突然接到一个邀请,说是有个潮州T老板要代理一款中国饮料,于是找了另一家基本款的海鲜粤菜馆,大宴宾客。

那个中国品牌的,没收广告费不想提名字,但是大家多半知道——就是那个号称“0卡路里”的那个


(, 下载次数: 90)


“发布会”上,中国T老板请来了一群看上去应该整过容的泰国辣妹,在颁奖晚会的配乐中人手一瓶中国汽水,弄得半像拍卖,半像车展。


拿到了代理权的T总,在主席台上慷慨激昂地宣读着一份过于正式的“致辞”,什么“中泰合作里程碑”、“在这欢乐的夜晚相会”的豪迈语句,在众人觥筹交错的纷乱中编织出一片超现实主义的喧嚣奇景。

不时有人上台致辞,用“当场买下五十箱”的豪迈方式对T老板的事业表示支持。

在几个星期后,这款原本在泰国难得一见的中国饮料,开始在曼谷城大大小小的中国超市、中国餐厅、商会和企业的会客厅、中国人的礼品盒,以及中文外卖APP的页面上出现。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这样的品牌,被中国人带到泰国市场,特供给泰国的中国人受用。

于是,在泰国的中国人,开始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中国的饮料、中国的酸奶、中国的冰激凌、中国式的汤圆和饺子、中国某些令人闻所未闻的小家电——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幸运的话,它能在泰国人的货架上打开销路,从此在泰国人民的生活中,添加一份属于中国的选择。


(, 下载次数: 94)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逆袭。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整个时代的溃败之中,凭借勇气和努力,创造反败为胜的奇迹。

但是,在杂乱无章的见闻中,在絮絮叨叨的诉说中,我分明感觉到,那些生活在泰国的中国人,不全是萧条的哀歌,不全是沉重的退却,而是仍有坚持、有转变、有挣扎与逆袭。

作为整体,在泰中国人的阵营,的确萎缩了。

但是,它却没有干涸,没有崩解,而是像一株挣扎进化的仙人掌,向内聚敛,压缩裂变,在一场迫不得已的族群“内循环”中,逐渐创造出一个更为坚韧而顽强的气质。

一个比之前,要更“中国”的,海外中国社区。


(, 下载次数: 91)


前不久,泰国文化部边上,开了一家中国火锅。

火锅的味道,在中国人的标准中,可能算不上惊艳,但是装修实在豪华到了极致——以至于我第一次看见这家店时,一度有些错愕。

在这么一个餐饮业的地狱时段,搞一个这样的餐厅,这还不得亏到死吗?

当时我心里是这么想的。


(, 下载次数: 89)


然而,这家火锅店,居然生意好了起来。在进行了一些相当直白的“新闻营销”(比如在店门口停满豪车,让交警过来“维持秩序”以示爆满)之后,它的生意开始火了。

不单是曼谷的中国人,就连泰国人,也开始将这个火锅店,当成一个网红店。每到夜晚顾客盈门,停车场竟装不下,要吃个火锅还得把车停到马路上。

我惊讶于,他们的成功,我也由衷地钦佩那种近乎奇迹的成功。

那些在逆境中选择坚持的人,那些在暗淡的时代中依旧做到极致的人,终能度过晦暗的岁月,等到光明的结局。

就像那个火锅店、火锅店边上的超市、唐人街老报馆后头的粤菜馆。

就像包下低糖汽水泰国代理权的中国人、为中国企业并购抄底的律师事务所、从泰北向曼谷运送羊腿和腊肉的微信群主——

无论他们是谁,无论他们是否典型意义上的中国人,也无论他们的努力最终是否会有一个理想的结局,他们都是可敬的。

愿他们的成功,带领这个群体,带领那些在寒夜中守望黎明的在泰中国人,看到黎明的阳光,守到春江潮水的归来。

等到归来时,等到泰国满血复活,中国商人和游客重新泛滥的那一日。

等到那时,一切蛰伏的、忍耐的、逆袭的、坚守的、布局的、一切在最艰难的岁月守住了那口气的人们,都将收获那执拗坚守的奖赏。

那或许才是,中国人在每一个阳光照射的角落,站稳脚跟的密码。


(, 下载次数: 91)

文:泰国网岳汉







欢迎光临 泰国网 (http://www.taigu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